佛教禪修是佛教研究的重要領域,是許多經典、論典、敘事文學等文本的重要主題,同時也發展出重要的佛教心識哲學。在佛教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進程中,佛教禪修在修習方法以及目標上產生不少變化,而更廣泛地應用在心理治療、教育訓練等世俗領域,並且成為心理學、腦科學的研究對象。本次佛教禪修研究國際研討會規劃(但不限於)以下五個主題,誠摯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,並發表論文。
釋果暉 Guo Huei Shih |
法鼓山 方丈和尚 / 法鼓文理學院 副教授 Abbot President, Dharma Drum Mountain/ Associate Professor, DILA |
陳定銘 Ting-Ming Chen |
法鼓文理學院佛教 教授暨校長 Professor & President, DILA |
鄧偉仁 Weijen Teng |
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副教授暨系主任 Associate Professor &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Buddhist Studies, DILA |
Eric Greene |
耶魯佛學研究倡議副教授 Yale Buddhist Studies Initiative, Associate Professor 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合聘副教授 Core Faculty Member & 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ies: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東亞研究委員會副教授暨研究生班主任 Affiliate Faculty Member: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|
張嘉如 Chia-Ju Chang |
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現代語言文學系 教授暨系主任 Professor, Department Chairperson, Moder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, Brooklyn College |
Jijimon Alakkalam Joseph |
Assistant Professor, Holistic Education and Catholic Studies at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(FJU) |
Grzegorz Polak |
Associate Professor, Maria Curie-Skłodowska University in Lublin, Poland |
林佩瑩 Pei-ying Lin |
政治大學宗教學系 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,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|
林鎮國 Chen-Kuo Lin |
國立政治大學 名譽教授 Emeritus Professor,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,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|
釋惠敏 Huimin Bhikshu |
法鼓文理學院 榮譽教授 Emeritus Professor, DILA |
陳一標 I-biau Chen |
佛光大學 教授 Professor, Fo Guang University |
莊國彬 Kuo-pin Chuang |
法鼓文理學院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, DILA |
蔡伯郎 Polang Tsai |
法鼓文理學院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, DILA |
安東平 |
根特大學語言與文化學系專任教授 |
Christoph Anderl |
Professor,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Department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, Ghent University, Belgium |
李宗定 Tsung Ting Lee |
實踐大學應用中文學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, Shih Chien University |
劉鐔靖 Tan-ching Liu |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Ph.D. Candidate, Department of Chinese,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|
釋法照 Fazhao Shi |
杭州佛學院 教師 Lecturer, Hangzhou Buddhist Seminary, China |
洪振洲 Joey Hung |
法鼓文理學院 教授 Professor, DILA |
Stefan Baums |
Ph.D., University of Munich, Germany |
Andrew Glass |
Ph.D., Program Manager Microsoft Corporation, USA |
釋賢度 Xian-du Shi |
北京如是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 院長 Dean, Beijing Rushi Institu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, China |
張曉冬 Xiao-dong Zhang |
北京如是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 副院長 Vice Dean, Beijing Rushi Institu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, China |
馬德偉 Marcus Bingenheimer |
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, Marcus Bingenheimer, Temple University, USA |
王昱鈞 Yu-Chun Wang |
法鼓文理學院 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, DILA |
越建東 KIN-TUNG YIT |
國立中山大學 教授 Professor, National Sun Yat-sen University |
葉慧敏 Karen Yeh |
佛光山叢林學院 專任教師 Teacher, Fo Guang Shan Tsung Lin University |
釋常慧 Chang Hui Shi |
法鼓文理學院 碩士生 MA Student, DILA |
陳法菱 Fa Ling Chen |
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 博士 Ph.D.,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|
黃儀娟 Elenda Y.J. Huang |
法鼓文理學院 碩士生 MA Student, DILA |
廖肇亨 Chao-heng Liao |
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研究員 Research Fellow,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, Academia Sinica |
曾堯民 Yaomin Zeng |
法鼓文理學院 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, DILA |
梅靜軒 Ching Hsuan Mei |
法鼓文理學院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, DILA |
張雅雯 Ya-wen Chang |
中華佛研所 博士後研究員 Postdoctoral Fellow, Chung-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|
嚴瑋泓 Wei-Hung Yen |
東海大學哲學系 教授 Professor, Tunghai Unviersity |
Kamil Nowak |
法鼓文理學院佛學系 博士生 Ph.D. Student, DILA |
Dharmacārī Śraddhāpa |
法鼓文理學院 碩士生 MA Student, DILA |
Chu Kwan Chan |
漢堡大學沼田佛學研究中心 碩士生 MA student,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, Universität Hamburg, Germany |
鄭維儀 Wei-yi Cheng |
佛光大學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, Fo Guang University |
釋湛遠 Sik Tsam Yuen |
福嚴佛學院 研究生 Graduate Student, Fuyan Buddhist Seminary |
劉怡寧 Yining Liu |
台大社會系 兼任助理教授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,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|
潘筱蒨 Pua Shiau Chen |
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, New Era University College, Malaysia |
徐郁縈 Yu-Yin Hsu |
德國波鴻魯爾大學 博士後研究員 Postdoctoral fellow, Ruhr-Universität Bochum, Germany |
釋果鏡 Guojing Shih |
法鼓文理學院 教授 Professor, DILA |
黃敬家 Jing-Jia Huang |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教授 Professor,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|
林悟石 Wushi Lin |
法鼓文理學院佛學系 博士生 Ph.D. Student, DILA |
盧致新 Chi San Lo |
法鼓文理學院佛學系 博士生 Ph.D. Student, DILA |
陳陶 Chen Tao |
法鼓文理學院佛學系 博士候選人 Ph.D. Candidate, DILA |
GC001 大講堂 |
||
08:30-08:50 |
報到.入座 |
|
08:50-09:00 |
開幕典禮: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致辭 |
|
09:00-09:10 |
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陳定銘教授致辭 |
|
09:10-10:00 |
主題演說 1印度與漢傳之間的佛教禪修 |
|
10:00-10:10 |
編碼「無所住」- 以 DNA 保存《金剛經》 (Marcus Bingenheimer) |
|
10:10-10:30 |
休息.茶敘時間 |
|
場次一 10:30-12:10 |
小組一:佛教禪修之修習與實踐 主持人:鄧偉仁 |
|
More of the Same?: Gong’an Antidote and “Baizhang’s Wild Fox” (張嘉如) |
||
The Enlightened Praxis: Buddhist Farmers’ Spiritual Experiences with Practical Intent (Jijimon Alakkalam Joseph) |
||
Not Just a Technique: A Consideration of Non-Straightforwardly Practicable Aspects of Meditation (Grzegorz Polak) |
||
Zen for Nothing: 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Sōtō Master Sawaki Kōdō 澤木興道 (1880-1965) (林佩瑩) |
||
12:10-12:20 |
拍團體照〔二樓穿堂階梯〕 |
|
12:20-14:00 |
拍學者團體照.午餐.休息時間〔大慧館〕 |
|
GC001 大講堂 |
GC002 大講堂 |
|
場次二 14:00-15:40 |
小組二:說一切有部與唯識的禪修論 主持人:林鎮國 |
小組三:坐禪、守意、認識與修行 主持人:安東平 |
「且禪且懺」與漢傳受菩薩戒法之演變 (釋惠敏) |
從《安般守意經》論漢末佛教禪法之「守意」與道教「守一」修持法門關係 (李宗定) |
|
從禪修的觀點看唯識學的「所知」與「真實義」──以《解深密經》的結構為起點 (陳一標) |
認識與修行:敦煌本地論、攝論學派義章文獻之「量論」詮釋 (劉鐔靖) |
|
說一切有部練根論 (莊國彬) |
貪(rāga)的生起與超越—基于《瑜伽師地論.體義伽他》 (釋法照) |
|
說一切有部與瑜伽行派之尋伺義及其與止觀之關係 (蔡伯郎) |
||
15:40-16:00 |
休息.茶敘時間 |
|
16:00-17:10 |
圓桌論壇 |
|
17:30-20:00 |
學者歡迎晚宴〔綜合餐廳〕 |
GC001 大講堂 |
||
08:40-09:10 |
報到.入座 |
|
09:10-10:00 |
「杜正民教授獎」頒獎儀式與演講 主題演說 2“Gandhari.org -- A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Gāndhārī Buddhist Texts and Beyond” 演講者:Stefan Baums, University of Munich, Germany Andrew Glass, Program Manager Microsoft Corporation, USA 主持人:洪振洲 |
|
10:00-10:20 |
休息.茶敘時間 |
|
GC001 大講堂 |
GC002 大講堂 |
|
場次三 10:20-12:00 |
小組四:佛教數位人文發展 主持人:洪振洲 |
小組五:禪經、禪師、禪法 主持人:越建東 |
《徑山藏》數字化的實踐與展望 (釋賢度、張曉冬) |
五世紀中國禪經中的「念佛三昧」 (葉慧敏) |
|
The Second Phase of the Ming Buddhist Revival: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 to the School of Miyun Yuanwu 密 雲圓悟 (Marcus Bingenheimer) |
禪門中理想禪師形象之演變初探—兼述聖嚴法師鍛鍊禪師之法 (釋常慧) |
|
漢文佛典自然語言處理工具之研發 (王昱鈞) |
帕奧禪林入出息念禪法之當代禪修行動轉移模型 (陳法菱) |
|
「默默忘言」vs.語意意識脫離:默照禪籍文本與禪修體驗的現象學探索 (黃儀娟) |
||
12:20-14:00 |
午餐.休息時間〔綜合餐廳〕 |
|
場次四 14:00-15:20 |
小組六:僧傳、寫本與懺本:非典型禪籍之禪修論述 主持人:廖肇亨 |
小組七:只管打坐、無所住與後設現代下的禪宗研究 主持人:嚴瑋泓 |
六至七世紀的禪世界─以《續高僧傳》為中心 (曾堯民) |
An Oscillatory Model of Chan Experience, or An Argument for a Metamodern Perspective in Chan Studies (Kamil Nowak) |
|
敦煌禪本 P.3777 再解讀 (梅靜軒) |
No Place to Stand – A Study of the Term pratiṣṭhita in the 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(Dharmacārī Śraddhāpa) |
|
三峰派之懺與禪:論仁山寂震《大般若懺法》 (張雅雯) |
A Taxonomy of Interpretations of Dōgen’s Shikantaza (Chu Kwan Chan) |
|
15:20-15:40 |
休息.茶敘時間 |
|
場次五 15:40-17:20 |
小組八:現代佛教禪修 主持人: 鄭維儀 |
小組九 禪宗教理與思想 主持人:釋果鏡 |
繼程法師對聖嚴法師「默照禪」的繼承和發揮 (釋湛遠) |
北宋末臨濟宗的坐禪觀——以清遠〈坐禪銘〉和本才〈坐禪儀〉為中心 (黃敬家) |
|
牛的印跡:聖嚴法師復興漢傳禪佛教與西方正念運動的比較 (劉怡寧) |
會萬物為一己:紫柏真可的無我教理與無能、所分別禪觀 (林悟石) |
|
禪修經典與佛經「花」圖敘事 (潘筱蒨) |
華嚴法界觀與《碧巖錄》公案會通之初探 (盧致新) |
|
日本「健康法」在民初中國的流傳影響 (徐郁縈) |
早期禪宗本覺思想研究 (陳陶) |
|
賦歸 |
茶禪教室(揚生館 2 樓) |
|
08:50-09:00 |
報到 |
09:00-11:30 |
茶禪(預約制) |
11:30-13:00 |
午餐〔揚生館 1 樓露臺〕 |
賦歸 |
Email:bdu@dila.edu.tw
TEL:(02)24980707 #5416、5417
或者,您也可以利用表單留言給我們,我們會儘快與您回覆。